农业机械是指在作植业和畜牧业生产过程中,以及农、畜产品初加工和处理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机械。农业机械化是应用农业机械代替人力、畜力进行农业生产的经济过程,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抗御自然灾害和持续、合理利用农业资源的重要手段。
农业机械产业链主要包括:上游的基础原材料和零部件提供商;中游的农业机械整机提供商;下游的流通渠道提供商和终端的农机使用者。
上游原材料行业包括:钢铁、有色金属、橡胶、塑料、燃油等行业,为农机提供基础原材料,是农机生产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游零部件行业包括:(1)动力部件,如各类柴油机、汽油机、发电机等;(2)传动部件,如:变速箱、离合器、传动轴、链条等;(3)行走部件,如驱动轮、导向轮、前桥、后桥、履带、轮胎等;转向部件,如方向盘、转向器、阀、缸等;(4)割台脱粒部件,如脱粒滚筒、割台、拨禾轮、搅拢、筛、刀片等;(5)耕种部件,如开沟器、播种箱、旋耕刀、育秧盘等;(6)电控系统,如仪表、照明、座椅、电瓶等。
农业机械整机行业:根据农业部于2008年7月14日发布的行业标准《农业机械分类》(标准号:NY/T1640-2008),农业机械分为14个大类,57个小类(不含“其他”),276个品目(不含“其他”)。主要分类情况如下:
我国农业依靠良种、化肥、农药、薄膜提高土地生产率的空间已经不大,而农业劳动生产率还很低。中国能否实现农业现代化关键在于能否实现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根本途径在于农业机械化,机械化的核心在于土地规模化经营,土地规模化经营的重要举措是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和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因此,中国能否加快推进全面、全程农业机械化关键取决于: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和社会化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的推进;以及户籍制度和“强农、富农、惠农”等相关配套政策的支持。具体径图如下:
“”以来,国家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战略高度,加快推进农村土地制度、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户籍制度、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强农、富农、惠农”政策、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和成片化种植等全面深化政策,为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经营提供了制度保障,实现农业种植经营规模化、专业化、商品化,解决了制约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体制、机制上的瓶颈,为我国农机行业持续快速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2012年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仅达到57.17%,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快速转移,农业现代化对农业机械的依赖越来越明显,我国已进入了全程、全面机械化加速发展的新阶段。在此阶段,除了农机产品更新换代速度越来越快以外,农机产品应用领域不断拓宽,新增需求不断增加,国内农机市场具有良好发展机遇。
同时,出口市场前景良好。中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多样,能够适应国内作业条件的农业机械基本能够适应国外绝大部分的地形,为我国农业机械产品参与全球市场竞争创造了很好的现实基础。经过60余年的发展,相对多数发展中国家,我国农机制造业形成了相对的制造能力和产品技术优势;相对发达国家,我国农机制造业在中小型农机市场具有产能和价格优势。未来我国农机工业国际市场重点集中于那些经济欠发达、农机工业竞争力较弱以及尚未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国家,例如东南亚、西亚、非洲、南美洲等地区。
③中国农机产业正经历从低端产品向多样、智能、高效、节能、环保高端产品演变过程,农机产业转型升级助推持续稳定发展
在市场倒逼机制作用下,全行业对农机转型升级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已取得共识,我国农机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开始加速,有利于农机产业在新的平站稳脚跟。主要表现在:攻高端、夯基础,推进产品结构升级取得新进展;高端装备自主化开始向纵深领域推进;开始重视创新能力建设,研发实验室建设投入明显加大。
传统产品的需求增长将日渐减缓,而多样、智能、高效、环保节能的高端创新产品需求增长将明显上升。
我国农村是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人均耕地不足0.09公顷,农民户均耕地不足0.5公顷。由于经营规模小,生产工具落后,我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远低于发达国家,仅为美国的1%。劳动生产率低,必然导致我国农民收入低。虽然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以及众多有利政策的出台,农民收入水平快速提高,但总体收入水平仍然较低,对高效、低耗、高技术水平的大中型农业机械购买力仍然较弱。
随着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快速提升,我国农机工业也保持快速增长势头,2012年我国农机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3000亿元,超越欧盟和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农机制造大国。
但是我们与农机强国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产品技术水平低、自主创新能力弱,核心技术缺失导致高端产品匮乏、低端产品过剩。我国生产的多数农机产品的主要技术性能、产品可靠性以及产品结构等指标,相当一部分只达到发达国家同类产品20世纪70年代水平,少部分产品达到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技术水平,个别产品达到20世纪末期国际技术水平。尤其是在产品可靠性和智能控制技术的应用方面差距更为明显。二是农机行业结构散、乱,大企业不强,小企业不专。农机制造业是规模效益显著的产业,但是我国长期以来未能按这一经济规律组织大批量集中生产,低水平重复制造严重;企业组织结构散乱,企业数量多,经营规模小;总体上未能形成一批市场占有率高、国际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未能形成专业化协作强、配套能力高的产业集群。
与此同时,国际农机企业在加快低附加值产业向中国市场转移的同时,控制着高端零部件和关键技术等产业链核心环节,其在市场培育阶段就已储备产品技术,只要市场成熟就能迅速推出产品并占领市场。因此,随着国家对“三农”支持力度的加大、农民收入水平的增长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崛起,农民对农机产品的需求迅速向高端转移,形成了高端农机市场不断增长、低端农机市场逐渐萎缩的局面。国内农机企业能掌握的产品市场空间越来越小,而外资企业生产的农机产品市场空间越来越大,我国农机工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当今农机工业已经不是单个企业间的竞争,而是产业链的竞争。没有强大的农机工业的拉动,不可能有发达的零部件企业;反之,没有强大的零部件产业技术,也不可能拥有完整、竞争力强的农机工业体系。核心零部件决定整机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我国的农机技术水平和世界先进国家比仍有差距,最突出的差距是农机产品的可靠性问题。根结就在于我们的制造手段和零部件的质量很难达到国际标准。发动机、液压驱动部件、动力换挡变速箱、电控液压提升器、大转角前桥、采棉头、电控系统及元件等高端关键零部件还无法满足高端市场需求,是整机创新的瓶颈。而国际农机企业凭借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通过控制住这些关键的核心零部件技术,占据着农机产业价值链的高端。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业全面、全程机械化的快速推进,我国农机工业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未来农机产品结构优化和更新换代速度的加快,对零部件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关键零部件面临全面升级的新需求。但上游关键零部件已成为制约本土农机企业转型升级的瓶颈,能否突破关键技术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我国农机工业在后才开始进入国际市场。尽管近几年出口增长势头强劲,但由于对国际市场规则掌握不够,市场调查不深入,外贸人员的匮乏,特别是我国出口中小型低端产品占有较大的份额,虽然出口数量不少,但附加值较低,导致我国农机产品在国际市场竞争力不强,占有率仍偏低。
为加强农机工业的行业管理,促进农机工业健康有序协调发展,工信部于2011年7月27日发布《联合收割(获)机和拖拉机行业准入条件》,对境内所有生产自走式联合收割(获)机产品的企业和从事制造功率大于18.40kW的以多缸柴油机为动力的拖拉机生产企业开始实行生产准入管理,即由国务院工业主管部门按照该准入条件组织核查,对符合准入条件的企业,国家和地方各有关部门才将给予相关政策支持。
2004年开始,我国为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对农民购置进入国家推广支持目录的农业机械进行直接补贴。但只有获得省级及以上农机部门的推广许可鉴定证书才能进入该目录。而为农业机械的性能和质量,国家对农业机械产品的推广鉴定制定了较为严格的程序。因此能否获得农业机械的推广许可鉴定以进入国家推广支持目录,对行业新进入企业至关重要。
我国农机工业经过六十余年的技术、技术引进和自主开发,技术发展模式已由“选、改、仿、创”逐步向自主集成创新转变,产品技术要求已从以前的“简、廉、牢”向目前的机电液一体化,信息、生物综合运用的先进技术转变。低水平的、传统机械技术生产的农业机械已无法在市场取得竞争优势,行业新进入者将面临较高水平的技术竞争。
中国产业信息网()发布的《2014-2019年中国农业机械市场运行状况监测及投资策略咨询报告》中显示:农业机械直接面向广大农村终端用户,直接关系到农民的生产利益。农机品牌往往是农户在使用后根据亲身试用感受,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逐渐建立起来的,企业需要在产品质量、企业文化、渠道建设、技术创新、售后服务以及广告宣传等多方面进行长期不懈的努力才能获得广大农户的认可,树立起良好的口碑。因此,市场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会成为制约行业新进入者的障碍之一。
农机装备的生产需要大量的零部件,往往涉及到上百家供应商及外协厂商。这些供应商和外协厂商提供的零部件直接决定了农业机械最终产品的性能、质量和价格,对于农机生产企业的和发展至关重要。因此,行业内现有农机生产企业往往通过长期的探索才能找到和培养出适合本企业要求的供应商和外协厂商,并与之建立起长期和稳定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甚至一对一专享的供应关系。同时,由于我国农机消费具有高度差异化和分散化以及农户对售前、售后服务要求高的特点,农机生产企业的经销网络以及售后服务网络的建立至关重要。对于主要通过经销商进行销售的农机企业而言,农机企业往往需要在前期投入较大的精力和时间来建立能够覆盖产品需求市场并具有一定市场影响力的经销商网络。因此,行业新进入企业往往很难在短时间内建立起能够质量和可靠产能的供应商渠道以及能够支撑较大规模农机销售的经销商网络,构成其进入本行业的重要壁垒之一。
农业机械制造行业属于资金密集型的制造行业,农业机械的研发、机型的改进、生产线的建设、品牌的推广和营销渠道的建设往往都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是否有足够的资金予以投入,将决定行业新进入者能否在这一竞争日益激烈的行业中和发展。
对于农业机械的研发、试验、产品鉴定、制造装配而言,需要有经验丰富、专业知识基础扎实的研发人才;对于农业机械的市场营销和售后服务而言,需要一批既懂得农机市场营销又懂得维修服务的复合型人才。而前述人才在目前农机行业较为稀缺。因此,具备一定数量的专业人员和复合型人才,并建立起完善的人才引进、培养和激励约束的制度体系,是行业新进入企业必须面临和解决的问题。
大规模的生产需要高水平的管理来。在农业机械制造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对研发环节、生产环节、供应商、经销商、员工的管理以及企业文化的建立等等,都直接决定了农业机械产品的质量、性能以及成本,并最终决定其市场竞争能力。因此,建立起科学的、有效的管理体系以及培育良好的管理文化,对农机生产企业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任弼时子女
|